AI

报料小助手

报料

我们村的“第一个”丨河北正定塔元庄村:第一个智慧农场

纵览新闻客户端

03-07 16:22 听新闻

纵览新闻记者 杨佳薇 李春炜

2月13日清晨7点半,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飘着薄雾,村民唐秀英裹紧羽绒服,像往常一样,步行10分钟来到村东的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智慧农场上班。五年前,塔元庄村与同福集团共同建立了这个智慧农场,从那时起,唐秀英也成了村里第一个“智慧农人”。

2月13日,唐秀英向记者介绍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智慧农场的“鱼菜共生”区。纵览新闻记者 何晨曦 摄

看屏种菜,传统农民变身“智慧农人”

掀开大棚帘子,暖意裹着青草香扑面而来——成排的生菜在LED灯下舒展嫩叶,番茄藤蔓攀上3米高的水培架,池中锦鲤摆尾荡起涟漪。“在这儿种菜,冬天冻不着,夏天晒不着,活儿轻省,钱还不少挣!”唐秀英利落地套上白大褂,笑容里透着满足。

作为土生土长的塔元庄人,唐秀英曾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浇水、施肥全凭经验,一天下来“裤腿沾满泥,腰都直不起”。2020年,在外打工的唐秀英听说村里与同福集团建的智慧农场正在招工,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成了村里第一批“智慧农人”。

“菜是长在架子上的,浇水是要看数据的,这样的种菜方式以前从来没见过。”唐秀英回忆刚到智慧农场时的情景说,起初她心里也打鼓,慢慢地,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她学会了“看屏幕”种菜。

在农场指挥中心,电子大屏上跳动着各棚区的温度、湿度、光照数据。“在这里,每一株农作物的生长状态都被实时监测着,干活儿不再依赖经验,而是靠数据。”唐秀英不无自豪地说,除了可以根据采集到的各项数据进行“智慧种植”,这里的物联网智能远程控制柜还能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根据环境和蔬菜长势,进行自动补光、通风、换气。

科技范儿,农场成了“网红打卡地”

“通过5G和物联网,我们这里1万多平方米的智慧农场只需几个人打理,节水超20%,年增效逾两成。”唐秀英指着一旁的立体栽培架上长势喜人的生菜举例:“看我们这儿的玻璃脆生菜,基本20天一茬,一年能收十多季,产量是过去的5倍。”

智慧农场的“科技范儿”,更是吸引着远近游客的关注,让农场成为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你看这养鱼的水池多清亮,因为这里面的鱼粪顺着管子变成肥料,‘喂’给上面的菜,水也得到了净化。”上午10点多,来农场里观光、采摘的游客多了起来,在“鱼菜共生”区,游客王女士正在给孩子讲解着。

王女士已经不是第一次来智慧农场了,对农场里的各种科技养殖更是“熟门熟路”。“农场刚开业的时候,我曾经来参观过。”王女士说,那时候她惊叹还有这样的种植,更惊叹“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后来,有朋友来石家庄游玩,她都会把这里当作一个特色景点推荐给他们。

午后,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唐秀英在结账区忙得脚不沾地:“2024年,我们的智慧农场上新了蛇瓜、老鼠瓜等新品种,又根据市场需求开展了采摘活动。现在,来采摘的游客可多了。”她笑着说,大伙儿觉得这儿干净、智能,摘菜心情都舒畅。

2月13日,唐秀英正在塔元庄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智慧农场工作。纵览新闻记者 何晨曦 摄

智慧赋能,好日子还在后头

夕阳西下,送走最后一批游客,唐秀英望向智能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草莓苗。“等草莓熟了,游客又得挤满大棚。”她语气笃定,“好日子还在后头哩!”

塔元庄地处滹沱河北岸,曾是正定县有名的贫困村。1982年至1985年,习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间经常骑自行车下乡调研,就来过塔元庄。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塔元庄考察时提出要求:“你们要在全国提前进入小康,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

牢记殷切嘱托,塔元庄不断扩展乡村振兴新路子,如今的塔元庄已是远近闻名的明星小康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板。而从“扛锄头”到“按按钮”,塔元庄的村民正用科技改写命运。按照规划,今年,塔元庄还将建设高效负碳农业产业园区等项目,进一步拓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

智慧农业不仅让蔬菜住进“恒温房”,更让百姓搬进“幸福屋”。在这里,“乡村全面振兴”是唐秀英们触手可及的获得感,是屏幕上一串串跳跃的数据,更是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