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报料小助手

报料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这群河北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纵览新闻客户端

2024-06-17 21:59 听新闻

6月是夏收的季节

金黄的麦浪涌在田间

饱满的麦穗随风飘荡

一场丰收不仅凝结着辛勤劳作

也离不开科学的管护


在河北

有一群师生45年如一日

投身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

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

把科技送进农户

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

走出一条以教育、科技、人才

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之路

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顺平县北大悲村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有效实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资料图

01

艰苦奋斗

走出一条太行山道路

在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校史馆内

有这么一份“太行山道路”优秀教师名单

“王健(已故)、杨文衡(已故)、

李保国(已故)、张立峰、孙建设、

皇甫中泗、谷子林、刘俊峰、

高洪波、李忠勇、张雪梅……”

在这份名单中

有人正值壮年

有人已经退休

有人却已故去

他们串起了河北农大40多年

薪火相传、扎根太行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见证了“当代愚公”助力太行山区农业振兴

实现脱贫攻坚的整个过程

李保国教授为果农传授冬剪知识。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在校园中的太行山道路碑廊

有来自各教学、科研、生产

三结合基地送来的“功德碑”

碑文内容有的以叙事的方法记述

如易县县委县政府送来的碑文写到

“一九七九年,

张润身、王健、杨文衡等专家,

踏着早春二月的节拍,

在易县褶皱大山的深处,

播撒农业科技的种子,

由此开创了闻名全国的‘太行山道路’。”

图为太行山道路碑廊中的一块“功德碑”。

有的以朗朗上口的诗词表述

如顺平县东杨各庄村送的碑文

“今日花香飘万里,

不忘当年植树人,

果色映出新气象,

太行精神育我村”

有的以带着“土味”的顺口溜表达

如张北县小二台乡送的碑文

“十年前,种大田,

仅够吃来没有钱,

农民生活较困难。

杨富存,技术带,

教人错季种蔬菜,

每亩收入几千块。”

图为袁隆平院士题写的“百年农大 特色鲜明”。

每块石碑都是

农大人服务“三农”的真实写照

每块碑文后面

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说起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

河北农大聚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走出了以科技支农、科技兴农、科技扶贫

为主要内容的“太行山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主动承担太行山区开发研究课题,走出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河北农业大学供图

从1979年春天开始

河北农大组织了6个系、15个学科专业的

70余名教学和科技人员奔赴太行山区

开始了科技支农、科技兴农之路

王健、杨文衡、张润身等教授

易县阳谷庄建立了

第一个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

综合治理太行山的试验区

从1979年到1981年

阳谷庄试验区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两番

人均年收入由54元提高到226元

粮食由人均不足150公斤达到300多公斤

20世纪70年代末,河北农大原副校长王健(前排左四)带领有关专家在太行山区规划发展蓝图

1981年,国家科委充分肯定了

阳谷庄试验区的先治穷后治山、

优先推广适用技术的路子

将河北农大“山区综合治理试验”

发展成为“太行山开发研究”课题

纳入国家科研计划


农大教师们也由此

开启了一场科技扶贫实践——

果树专家马宝焜

带着学生们将刚刚从国外引进的

红富士苹果种到了顺平山区

刚刚毕业留校的李保国

跟随水土保持课题组的老师们

开进了前南峪

和李保国同年毕业留校的张立峰

跟随小麦专家徐海光去了唐县军城

比李保国晚一年毕业留校的谷子林

则开始了在太行山区的养兔生涯……

河北农大教授张立峰(右)与科研助手在坝上地区进行田间试验。

他们中的每一位

后来都成为各自领域内的权威专家

1986年春,河北农大“太行山开发研究”

正式被国家科委命名为“太行山道路”


02

一脉相承

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

时光荏苒

“太行山道路”上的人

换了一茬又一茬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求真务实、爱国为民”

“太行山精神”却传承至今


如今,校地合作成果更加丰硕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遍地开花

博士农场芝麻开花节节高

一批批农业专家教授、

科技特派员、农业职业经理人

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帮扶农民

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笑脸开了


在河北,学校已建立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等394个

近千名师生组成

157支跨学科、跨行业的

科技特派员团队

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一线


2017年7月

弘扬改革先锋李保国精神

保定市人民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推进“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建设

目前,保定市建成

“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

5月13日,科技特派员孟祥龙在溯朴农庄蔬菜大棚查看病虫害情况。河北日报通讯员魏荣亮摄

今年5月

定兴县溯朴农庄大棚里

各种瓜果蔬菜长势喜人

河北农业大学讲师孟祥龙

今年第七次来到这里

指导该农庄工作人员

进行番茄潜叶蛾防治

“孟老师的到来让我们心里有了主心骨。

他不仅给我们带来新技术,

而且对种植上的难题也能随时指导。”

溯朴农庄负责人石静介绍

去年12月,为防治灰霉病

孟祥龙推荐使用枯草芽孢杆菌粉

代替以前的液体菌

不仅防控效果好

还能降低棚内湿度

更有利于蔬菜生长

5月21日,在易县塘湖镇北淇村樱桃基地,果农在分拣包装樱桃,准备发往北京新发地市场。河北日报记者寇国莹摄

在易县西南部的塘湖镇

土壤富含赤铁矿物质

特别适合樱桃种植

此前,塘湖镇并不是

河北樱桃主产区

近年来,依托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

博士农场等平台

推动这里的樱桃种植

由小户分散向集约规模化园区种植转变

在全国第七届樱商大会上

塘湖镇被评为“樱桃百强镇”

去年,全县樱桃产量630万公斤

年收入3.92亿元

2023年11月24日上午,蠡县大曲堤村,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刘廷辉(左一)带领学生进行麻山药测产工作。河北日报记者常方圆

2023年11月

蠡县大曲堤村

康兴安合作社的负责人马金亚

等来了测产结果——

总产量8843.40斤/亩

商品麻山药产量6497.40斤/亩

根据以往经验

在同一地块种植一到两年麻山药后

一般要休地五到六年进行轮作

重茬种植会影响产量和品质

河北农业大学副教授刘廷辉

总结出“一浸一喷加一灌”的

综合防病防虫技术

通过施用以生防菌剂为主的创新药剂

靶向治疗影响麻山药连作的病虫害问题

“这是块重茬地,

今年是连续第三年种植麻山药,

如果不是建了博士农场,

引来了刘老师,

我们自己不敢这么种。”


03

薪火相传

从“一颗星”到“满天星”

40多年来,

在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中

一代又一代河北农大人

探索、奉献、坚守、创新

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太行山第一驿站孙建设等

一个个闪亮的时代新星

使“太行山道路”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2012年4月13日,李保国教授在临城县为农民讲解薄皮核桃高接换优技术要领。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农民教授”“科技财神”

“太行新愚公”“李疯子”……

众多名头之下是一位

深入践行太行山精神的普通教授

他就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他用自己的脚步

丈量了太行山的角角落落

用自己的学识

让一个个贫困山村走出了困境

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技术

太行山片麻岩山地综合开发治理技术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

这些技术或品牌

都凝聚着这位教授辛劳的汗水

岗底村的荒岗坡底种满了苹果树。河北日报通讯员刘继东摄

2016年5月

河北农业大学率先组建成立

“李保国志愿服务队”

全校师生以李保国为榜样

结合学科专业特点

深入开展科技帮扶活动

在顺平、满城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

研究生服务队帮村民

解决核桃生产遇到的难题

在顺平神北村

园艺学院服务队

义务开展果树、蔬菜种植技术培训

在张家口涿鹿、怀来

资环学院服务队对葡萄病害

进行技术指导……

他们中的每一位

都在参与太行山农业开发的过程中

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专家

成为了照亮一方百姓

走向共同富裕的“一颗星”

图片来源:河北农业大学公众号

2023年,保定从全国高校

广泛招聘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

提供生活补贴和落户、交通等各类补贴

以及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

子女入学、党团组织生活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在这一政策的牵引下

保定已首批聘用来自中国农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

全国60余所高校240名涉农专业毕业生

培养社会化农业职业经理人2252人

初步打造了一批高素质职业“农人”


在太行山精神的激励下

校地合作让更多的教授、学子

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河北农大、中国农大等高校的“满天星”

也在燕赵大地上持续发光发热

书写着勤劳务实的奋斗之诗

(综合自河北日报、保定日报、河北农业大学公众号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