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报料小助手

报料

纵览原创|“希望将军”走了,却将希望留在了燕赵大地

纵览新闻客户端

04-24 12:41 听新闻

纵览新闻记者  彭文君 李见 边义婷 见习记者  黄雨晗 通讯员  刘杨 史红飞

4月22日,给无数孩子带去希望的“希望将军”赵渭忠走了。

赵渭忠是河北省军区原副政委,1992年退休后,加入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列,把至真至情、无私大爱献给了贫困失学儿童。

“当终生的志愿者,做永远的‘小红帽’”,他数十年如一日,倾力助学,收集了几十万字有关失学儿童的资料,将自己的全部退休收入捐献出来。同时发动家人和社会力量,个人捐款和筹集到的社会捐助资金超1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000多名,援建希望小学35所。2004年,他被燕赵都市报评为“感动河北十大人物”。

“希望将军”虽然走了,却将希望留在了燕赵大地。

“希望将军”赵渭忠(右)。(受访者供图)

人民培养的将军,一辈子为人民服务

4月22日下午,石家庄一改多日的晴天,突然下起雷阵雨。雨时大时小,一直下到了天黑。晚上10点多,被天气搞得有点烦躁的王凤贵收到战友发来的消息:赵渭忠将军当日16时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王凤贵再也无法入眠,和赵将军相识的点滴如电影般在眼前闪现。

1996年国庆节前后,时任河北省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处报道员的王凤贵和战友一起采访了赵渭忠将军。“一进家门,映入眼帘的是老式的房子、简陋的家具、一辆朋友不要的旧自行车、吱呀作响的吊扇……”王凤贵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一位副军级干部的家。

就在这样的家里,赵将军滔滔不绝地向王凤贵讲起自己与希望工程的不解之缘。

“他退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3000元钱送到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笔钱用到了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八一希望小学’10名孩子身上。从此,希望工程成了他和老伴步文京余生奋斗的事业。”

“他说参与希望工程有4大好处: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保持晚节,延年益寿。”

“他呼吁全民做好希望工程,如果有工资收入的每个人都能救助一个孩子,就能让我们国家不再出现文盲。”

时隔28年,4月23日下午,王凤贵对纵览新闻记者回忆起当时小院里的一幕幕,内心依旧感到震撼,眼圈不自觉地泛红了。

“赵将军的童年很不幸,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留下他们姐弟相依为命。因为家境贫寒,他先后4次失学,靠着好心人的接济才完成学业。”在王凤贵看来,幼时的失学之苦、求学之难,对赵渭忠产生了很大冲击,也造就了后来他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他说他有能力了,退休后又有时间了,就应该‘报恩’,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王凤贵说。

那天,王凤贵陪同赵渭忠去了井陉县苍岩山镇胡家滩村。当地刚发生过严重的洪水灾害,崎岖的山路泥泞不堪。让王凤贵感到意外的,不止是将军对进村道路的熟悉,更是村民们看到他时的亲切。孩子们一边喊着爷爷一边跑过来,依偎在赵渭忠怀里,撒娇说要听他讲故事。

“将军带着用自己的积蓄买的生活慰问品、学习用品,走村串巷跟老百姓聊天,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要好好学习。”走的时候,老百姓拉着赵渭忠的手,依依不舍,将军笑着对大家说,他会常回来看看。

“就是那天,将军对我说,他是从穷苦大众中走出来的,是人民培养出来的将军,对人民始终心怀感恩,要一辈子为人民服务。”王凤贵激动地说:“接下来的那些年,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誓言。”

赵渭忠与受助学生互动。(受访者供图)

赵渭忠是“人民的将军”,时任赵渭忠司机的师建属对此也颇有感触。4月23日,接到记者电话时,他还沉浸在将军离世的震惊与悲痛中。

“给首长当司机,在外人看来是个‘好差事’,实际上这个司机并不好当。”师建属回忆,他跟随赵渭忠的短短3年时间里,几乎跑遍了河北省所有的县。

“首长特别喜欢去基层,他常对我们说,深入基层才能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师建属说,当时他们曾七天跑了八九个县,哪里路难走就往哪里开,路赶得急,还吃不好。“他从不摆架子,永远都是粗茶淡饭。有一次地方的同志看首长太辛苦,多准备了几个菜,将军气得起身就走。”在师建属看来,赵渭忠担得起“人民公仆”四个字。

我的钱一分不留,不是我的钱一分不要

“是我的钱,一分钱不留。不是我的钱,一分钱不要。”当年赵渭忠的一句话,让师建属铭记至今。

“1990年浙江东阳发洪水,首长把我叫到办公室,给了我一沓钱,让我以自己的名义捐给灾区。这件事,首长做得很保密,省军区都不知道。”师建属回忆起34年前的一幕。

“首长对我说,老家有难,他只是为家乡人民做些应该做的事。我捐款的时候,手里这沓钱,仿佛有千斤重。”师建属对记者说,不只浙江东阳,全国哪里受了灾、发了水,赵渭忠都会让他代为捐款。在赵渭忠看来,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

“他呀,捐款的时候很大方,自己过日子省着嘞!”4月23日上午,河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工作人员黄大庆得知赵渭忠将军逝世的消息后,回想起与将军相处的点点滴滴,瞬间湿了眼眶。

1999年到2010年间,黄大庆在河北省军区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曾多次对赵渭忠将军进行跟拍,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赵渭忠将军在生活中的处处节俭。

有一次,黄大庆中午偶然到赵将军家中,看到他和爱人在吃午饭,没有炒菜,米饭直接就着自己腌制的咸菜吃。还有一次,他跟随赵渭忠将军到赞皇县贫困山区的一所希望小学,到了午饭时间,陪同的乡里领导提议,一起到附近的一家饭店就餐。赵将军坚决不同意,让乡里买了一箱方便面,在院子里支了一口锅,煮了一锅方便面。“当时也没有桌子,首长就和大家伙儿一起,直接在原地捧着碗吃。”

“赵将军把攒下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支持希望工程了。”希望工程发起人之一、保定涞源县政协原副主席车志忠的女儿车小乔感慨地对记者说。她父亲是赵渭忠最好的朋友,二人被誉为“河北二忠”,联手救助了涞源县成百上千的苦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大山。

车小乔回忆,赵将军曾无数次到涞源,不仅助学、扶贫,还助残、救治贫病儿童。他帮助患病的孩子联系医院,邀请家庭有困难的孩子去他家吃饭、住宿,甚至还亲自做饭送到住院的孩子手中。“他的级别那么高,却一点架子都没有,和老百姓同吃同住,甚至把女儿、女婿都带到了涞源,一起帮忙。”

赵渭忠与受助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在涞源县赵家井村,赵渭忠看到小学的4间教室有2间已倒塌,2间成了危房,孩子们只好夏天露天读书,冬天在羊圈上课。村干部无奈地说:“翻新校舍,少说也得8000元钱,村里实在是没钱啊!”赵渭忠当即表态:“我就是喝稀粥,也要拿出1万元,给孩子们盖几间像样的教室。”之后,他从自家拿出1万元,又多方筹措资金2万元,为赵家井村建起了9间新教室。

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上世纪90年代赵渭忠和老伴的月收入仅有1000多元,而每年用到失学儿童身上的超过1万元,自费到各地考察希望工程的花销也有大几千元。

“他一车一车往涞源拉物资,包括桌椅板凳、孩子们的学习用品等。”在车小乔的记忆里,每当父亲遇到自己救助不了的贫病孩子,赵渭忠都会伸出援手,帮忙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当时涞源共有35所希望小学,每一所赵渭忠都亲自去过,捐赠过物资。

“如今希望工程在涞源遍地开花,与赵将军的关注和宣传离不开。他曾说,要把毕生精力都用到希望工程上,用到孩子们身上。”说到这里,车小乔眼中噙满了泪花。

他标志性的“小红帽”,被资助过的孩子继续戴下去

一摞摞证书、一顶顶“小红帽”、捐赠的票据、受助学生的来信……4月23日下午,黄大庆为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90多件与赵渭忠将军有关的“宝贝”。睹物思人,他感慨万千。

“老将军平时常戴着一顶‘小红帽’,都是参加各个活动送的。”黄大庆抚摸着几顶“小红帽”,言语间有些哽咽。退休后的赵将军不再穿军装,这一顶顶写着“希望工程志愿者”“河北志愿者”“河北省少年儿童基金会”等字样的“小红帽”就被他每日戴在头上,成了他的标志。

老物件中,还有一沓泛黄的名片。正面写着:河北省军区希望工程志愿者赵渭忠。背面写的是:讲希望工程故事,交希望工程朋友,干希望工程实事,作希望工程文章。这是当年赵将军随身携带的名片,无论走到哪儿,他都主动介绍自己并递上名片,欢迎对方加入自己的希望工程爱心队伍。

“希望将军”赵渭忠为希望工程志愿者颁发证书。(资料图)

在赵渭忠的影响感召下,许多部队官兵、企业家、打工者都成了他的“希望之友”,“希望大军”如滚雪球般迅速壮大。那些因他的付出和努力受益的苦孩子们,有的成了大学生、硕士、博士,有的当了领导、企业家,还有的回到家乡,也戴上了他标志性的“小红帽”,把希望继续传下去。

如果希望工程资助过的所有孩子排成一支队伍,张胜利应该是站在队首的那个。1989年,因为对上学的渴望,即将失学的张胜利给时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的车志忠写了一封求助信,幸运地成为“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从此,这个山里的穷娃娃在社会的资助下读完了小学、初中,还被保送到上海读师范。

“我永远忘不了1997年,我从上海师范学校毕业的那一天,一直关心我的赵将军和车伯伯一起,以家长的身份赶到学校,将我接回了涞源。”张胜利对记者回忆道,当时,他回到东团堡乡大山顶上的桃木疙瘩小学,成为一名代课教师。

“第一节课,我就跟学生们讲了希望工程对我的帮助,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张胜利说,当时学校的情况十分严峻:村里许多孩子因贫辍学,整个学校只有5个学生,后来又陆续辍学了两个,就剩下3名学生了。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更愿意为别人撑起伞。年轻的张胜利开始在大山深处一个村一个村地走访,“我告诉大伙要帮助孩子们上学,书费不用他们掏。我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可以拉社会赞助去资助他们。”在张胜利的帮助下,不少孩子得以重返学校。但那个时候,作为一名代课教师,张胜利每月工资只有150元。“最初的那几年,连我自己的生活都是靠赵将军等好心人的帮助才得以维持的。”

首批受到资助的失学儿童张胜利在上海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桃木疙瘩小学任教。(资料图)

就这样,张胜利也戴上了“小红帽”,从希望工程的受益者成为了一名推动者,用自己的努力托起山沟里村民的希望。每到周六日,他不是在本地照着“贫困生花名册”挨家挨户走访,就是四处跑赞助,一年有大半年“飘在外边”。“有时候也会感觉压力很大,力不从心,但是想到赵将军曾对我说,我们要知恩图报,要感谢党,我就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说。

听闻赵渭忠离世的消息,张胜利很悲痛,但在悲痛中又汲取到前行的力量。他语气坚定地说:“请老将军放心,我会继续用我的实际行动报答您对我的帮助,将希望工程作为我毕生的事业,继续做下去。”